第一百一十四章 强推三事_崛起1939之刘正坤
如果小说网 > 崛起1939之刘正坤 > 第一百一十四章 强推三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一百一十四章 强推三事

  战事平息,大乾各道在三使持节履职这大半年中,地方豪族破家者上百,虽然动荡,但各道新建在侧,也只是看上去有些动荡,少了这些压在厢军各道的百姓头上的豪族,各道空出来不少官职,各道吏制为之一清。

  国子监往年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出身的储官们,纷纷通过吏部挑选,上千储官外放为官。长安城中的房价都少了半成,这些留在长安城的储官们大多来自寒门。

  父辈都是老府兵,忠君护国的思维刻在了骨子里面。

  往年外放为官总是被豪族士族出身的人压上了一头,怀才不遇的储官们,刚一外放便在治下施展拳脚,去年下半年户部钱粮紧张便是这些人做事花费太多。

  不过户部清了仓底,这些钱粮都用在了地方上,水利等诸多往昔因为战事忽略的民政焕然一新。

  从改制到隆盛十三年七月,快一年时间,朝廷花费的钱粮终于见了成效。

  风调雨顺之下,赋税比隆盛十二年多了两成。

  虽然现在赋税上来了,户部只是还没有收上来,但是这笔钱粮花在那里,朝堂上已经有了定论。

  六部九寺五监纷纷报上自己的花费,其中兵部和将作监军器监在勋贵的支持下合力抢下了三成赋税,用于更迭武备,主要是为了充盈分布在各地的武库。

  为了防止再有益州武库被盗之事的发生,兵部提出改州为府,十大武库所在之地改州为富府,新设京兆府(原雍州)、兴德府(原华州)、凤翔府(原歧州)、河南府(原洛州)、兴唐府(原陕州)、河中府(原蒲州)、兴元府(原梁州)、成都府(原益州)、太原府、江陵府。

  大乾军中士卒用甲主要是札甲和皮甲,将校多用各式铠甲。虽说不是全员铁甲,但是现在六成铁甲,四成皮甲的配置是依照军阵设置的最优配比,这一点兵部不打算改动,不过兵部的堂官们还是不喜府兵穿皮甲,特别是军中轻骑为图轻快迅捷,身着皮甲,箭矢之下伤亡太大。因而提出来让军器监制作镶铁皮甲,作为轻骑兵和辅兵的用甲。

  整个七月,六部九寺五监主官一上朝便是吵,吵吵闹闹中,户部还没收上来的赋税就被预支了八成。

  剩下两成圣人赵钰民也有打算,天子六军说的是北衙六军,这几年刚成六军便被调到边地,让大乾的圣人亲军只剩下了左右羽林两卫,想往昔天子六军十二万,现在只剩下了四万,北苑大营空了三分之二。

  现在有了余钱,有感于大乾军力紧张,像上次吐蕃来袭,大乾就有些措手不及,军力不足,吃了暗亏,若是再有战事,四边胜则罢矣,若是战事不利,抽调南衙十六卫,长安兵力空虚。

  圣人赵钰民心中也暗自盘算过。

  经过历年增设,各道折冲府共计一千三百余府。

  边军禁军都是从这些折冲府中抽调出来的,不过开国时这些折冲府的府兵足够,现在却有些不足,去年勋贵出长安便是为了此事,新置折冲府一百八十府,加上以前的折冲府,大乾共设一千五百三十七座折冲府。

  算上边地的屯军外加乾州祖地的陵卫,这才凑够了改制之后的兵力。

  积年累月之下,各番调动,让折冲府的管理越来越混乱。

  兵部官吏多于吏部和户部也是因为需要太多的杂务需要理顺。

  有感于此,圣人赵钰民准备重整折冲府。

  同乡之人,聚之为党。乡党之情虽然可使军中团结,战力提升,但若有异心经营之人,这份乡党之情便会成为军中山头,南衙十六卫多为关中子弟便是如此,不过若是军队铁板一块,那对于帝王来说睡觉都不安稳。

  因而赵钰民并不打算去动南衙十六卫中,要知道这十六卫中有十二战卫,其中左右卫管辖五十折冲府,剩余十卫管辖四十折冲府。共计管辖六百多折冲府。这些折冲府多建在北方。

  不过赵钰民并不打算改变这一点,大乾起于关陇,勋贵也多是关陇之地的人,这是大乾的根基,不可擅动。

  不过,大乾已经不是开国时的大乾,府兵制度不改,现在军中北强南弱之态已显,说明参军之人南人太少,没有流血哪有安稳。

  “改!必须改!”赵钰民看着挂在墙上的大乾折冲府分布,北方满是标记,而南方只是星星点点,如此对比,让赵钰民心中暗下决心。

  户部的户籍统计上来,北方人口少于南方,这并不正常,年年征战,北方青壮战死者颇多,北方人口与建国时相比竟然还有衰减。

  要知道大乾建国时只有一千两百万户,现在是两千万户,整整八百万户的差距,意味着南方各道人口经过这么多年的休养生息多了整整一倍,而北方四百万户竟然没有丝毫增加。

  赵钰民没有和任何人商议,八月份太子赵载承监国,圣人赵钰民罢朝一个月,整个人再次现身已是九月大朝会,整个人憔悴不少。

  “今日朕只说三件事。”

  谷/span“第一件,南人北迁,北方土地大齐养了七百万户人,现今只有四百万户,十年时间,迁南人三百万户,此时户部牵头去做,各部协同。”

  “第二件,折冲府改制,北方折冲府维持可做删减,南方各道新置五百折冲府,五年内,大乾折冲府凑足两千座,新增折冲府归于兵部管辖,兵部户部吏部拿出章程。”

  “第三件,重建北衙六军,三年时间,两调北衙禁军,北苑空虚,新置四军,军号为龙武,神武,神策,神威。此事兵部,军器监去做。”

  赵钰民话音刚落,整个朝堂之上瞬间嗡嗡作响。

  这三件事在今天圣人赵钰民开口前,竟然无一人得知,太子赵载承回头看了一眼自己的父亲,眼中满是震惊,显然他对这三件事也是一无所知。

  “圣人,自古迁民便是大事,此事三省不知!”三省三相神态紧张,互相对视后,开口表明此事他三人并不知晓。

  “朕为大乾皇帝,此三事,朕思虑一月时间,慎之又慎,不需再议,三相与各部去做,朕乏了,月底,朕要见到章程!”赵钰民不打算把这三件事放在朝堂上再议,背后干系太大,若是落了口实,民心不稳,因而赵钰民不得不“任性”一次。

  自九月初一大朝会,赵钰民露了一面后,政事都交给了太子赵载承去做,而关于这三件事,六部九寺五监的主官求见圣人,圣人赵钰民却居于宫中,不见任何人,三省三相入宫三日后,闭口不言,只是催促各部主官每三日拿出一份章程。

  太子赵载承监国,各衙主官求助太子赵载承,赵载承只言政事,并不在这三件事上发表任何政见。

  “兵部侍郎常安年尸素未餐,罢去官身。”

  “礼部侍郎周国平世受国恩,妄议圣人,大不敬,斩!”

  ……

  整个九月,长安城中因为各种原因,两位侍郎一位罢免官职,沦为白身,一位连项上人头都丢掉了,而随之一起的还有几十位官吏。

  圣人一怒,虽不是流血千里,但是朝堂上丢官之人不胜枚举。

  三省最终还是拿出来了章程,虽然细节上有所改变,但是大体上还是按照圣人赵钰民一意孤行的意思定下来章程。

  不过圣人赵钰民昏庸的名头却被世人非议,不过议论归议论,却没有人趁机作乱,不说别的,各道新设厢军百万众,这些军队可不是摆设。

  不过对于百姓来说,不加赋税,朝堂上的事情便不是大事,至于迁民,户部章程中迁往北方的也都是南方失地无地活不下去的贫苦百姓,半征半自愿的,贫苦百姓还巴不得迁往北方,分田分地,不比现在的日子好过。

  不过户部的反击也到了,圣人赵钰民的月钱,户部直接给断了,圣人赵钰民昏庸之名传出来后,勤俭之名也跟着出来了,太子赵载承夹在圣人和百官之中,只是处理政事,这三件事一直不表态。

  索性当前战事平息,圣人也给了充足的时间,这三件事便成为了改制的尾巴,同之前的改制一同推行了下去。

  三相入宫后,和圣人赵钰民谈了三日,在这三件事上也没有了异议,换句话说,有钱有粮才敢折腾,无钱无粮,圣人赵钰民罢免再多的官员,哪怕三相认同圣人赵钰民的想法,这三件事一件也办不下去。

  不过三相也有条件,隆盛十六年之前,大乾不得对外发动任何战事,若有战事,南衙禁军镇守长安京畿,不得妄动,以防地方内乱,四边求援,援军从新置四军中抽调。

  勋贵们的精力都被新置的折冲府和建章监牵绊住了,勋贵不问兵事以外的政事,况且南衙十六卫管辖的折冲府没有变,以往新增折冲府也都是兵部管辖,再增加新的折冲府,理应由兵部管辖,这一点勋贵们可不敢乱插手。

  不过新增折冲府都给了兵部管辖,但是莫忘了每一座折冲府的新建,第一批主官都是勋贵选拔任用的人,兵部只有管辖之权,但兵权却在勋贵和圣人手中,兵部中人可都是文官出身,武官怎么会愿意被文官压上一头。

  而兵权在圣人和勋贵,简而言之,皇帝可以调动军队,任命官主将,兵部供养军队,勋贵领兵作战,三者缺一不可。

  所以,虽然兵部也可以去管金中环任职的勋贵,但实际上勋贵真正听命的只有皇帝,而大乾军律就是勋贵给自己套上的枷锁,这个枷锁看似是兵部抓着,但沿着枷锁,寻到尽头,真正握着枷锁的是皇帝。

  新置四军,也不是说建就能建的,改制之后,各军刚刚填上空缺,勋贵们新建的折冲府还需要时间才能练出府兵,所以虽然圣人说了新置四军,但是兵部却无兵可调,所以新置四军现在还只是停留在纸面上。

  圣人赵钰民也不急于这一时,当下无兵可调,过两年新置折冲府的府兵练出来了就有了,至于去抽调陵卫,林林总总的五年时间,已经臭抽调了不下十万陵卫,总不能把陵卫抽调一空,竭泽而渔的道理,赵钰民还是懂的,细细数来,亲政十三年,他赵钰民看似荒唐,可从来都没有乱来过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ruguo.cc。如果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ruguo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